我是一位从事20多年民族宗教工作的基层回族干部,由于家庭、工作与本民族及其信仰有着天然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特殊的情结,因此也常常在基层教务开展的认识、实践和发展观上思考一些问题。下面谈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以飨读者。
一、 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认识观。
我们常讲,认识是行动的指南、先导。而对于基层教务工作首当其冲的是要有正确的、全面的历史认识观,正确的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学会历史,是做好基层教务工作的基础,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行动中难免偏离正确的航向。
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源于公元7世纪,当时的中国处于盛唐时期,但中华文化并没有排斥伊斯兰教,而是允许自由传播。到12世纪,宋代朝廷特意颁发了保护穆斯林的财产法。到13世纪,穆斯林遍及全国,元朝专设伊斯兰教事务机构,给予传教者诸多优待。明、清两朝,以王岱舆、刘智等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学者,为促进伊斯兰文化生存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沟通,采用儒家等的概念与术语,来阐释教义、教理,并将伊斯兰的伦理道德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进行融会贯通,建立起了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中国伊斯兰思想体系。所以,1300多年以来,伊斯兰教不仅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宗教发生过冲突战争,而且在中华文明的润育下,在中华大地得以扎根、开花、结果,生生不息。伊斯兰文化也成为了构成中国10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伊斯兰倡导的和平和睦、爱国爱教、两世吉庆、宽容仁慈等基本思想,受到了社会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我们讲正确的认识观、历史观,就是要牢记这是中国的伊斯兰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伊斯兰教,是在中华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伊斯兰教,是进步与和平的宗教。全面而不是片面的看待他,就是我们认识的出发点,辩证的历史观,是指导现实教务的思想与力量源泉。
当然,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世界的交流也会增多,自然也会受到外来的影响。只要我们坚持历史而不孤立、全面而不片面、联系而不割裂、进步而不固执的认识观,坚持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认同,坚持两种文化的融会,一句话就是坚持中国的伊斯兰教,那么,无论是基层伊协组织、教职人员、穆斯林群众就会心明眼亮,永远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二、 坚持在实践中创新“相适应”。
有了正确的认识,还应该创新方法。而创新方式方法的过程,就是要做好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工作基础上与时俱进,不能脱离实际、不加选择的“引进”。这里有一个是否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不相适应的问题。
1.把握创新方式方法的核心。这个核心是“爱国、守法、团结、进步”,爱国就是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没有祖国,任何信仰都是空谈,任何尊严荡然无存。守法就是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即要争当好教民,更要争做好公民。团结就是要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友爱互助,不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对立,不搞唯我独尊,和和而美,融融而生。进步就是即要继承传统,也要发扬传统,不固步自封,紧跟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化消极为积极,多发挥正能量。
2.把握创新方式方法的途径。在散居区基层工作中,创新方法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维护和建设好清真寺的民主管理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更多的信教群众理解寺管组织,更多的参与寺务活动,没有活动基层寺管组织就没有影响力、生命力,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其次,要把讲经的内容提升到符合中国伊协提出的要求和目的,并通过口语化、本地化为本地信教群众所理解、所接受。第三,把寺务工作与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寺务工作在某种程序上讲就是群众工作,每个区域、坊上由于环境、生活方式、文化和习俗传统信仰的差异,决定了信教群众的认识、觉悟、情感度、参与力等不一样,这样必然给做好寺务工作不断带来新的课题和难度,因此,要学会做群众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掌握驾驭群众工作的方式,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灵活机动,寺务就会有生机、有活力,就会生动活泼。好的东西没有好方法是不能达到预期的,好的东西没有了群众基础会变成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甚至有可能枯萎雕零。
三、 坚持与时俱进,在探索中发展进步。
与时俱进,在探索中发展进步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墙头的标语,而要化成智慧或是种种思路。我们知道,宗教里面很多内容是不变的,例如:伊斯兰教的信仰核心、基础、伦理道德和“五功”“六信”等等。但要在不同条件下把这些传统的、优秀的东西化作被信众接受的渠道与路径不应该只有一条或一种,各种有益有用的办法都是可以选择的,各种好的平台也是可以借鉴的。变是永恒的法则,不变是相对的。那么,我们如何去发挥发展进步呢,这里我举几个例子。教职里没有“老师傅”的称法,可是,在散居区,我们的前辈们为了传承伊斯兰的思想与文明,在特定的环境下,创立了老师傅制度,假如没有这一制度上百年的运作,试想我们散居区的伊斯兰教及其对其习俗信仰的坚持,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你能说这不是一种探索与进步吗。大家知道,时代变化日新月异,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已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改变着方方面面。掌握变化比适应变化更重要,很多行之有效的东西就会在实际中产生,记得前几年,翦卫兵阿訇在我县一清真寺任伊玛目时,为维护农村清真三食的传统习俗,在宗教教职人员与老师傅青黄不接的情况下,集中培训了多人并经考核合格认定为专门负责宰牲事务的“宰牲老师傅”。这件工作很有创意,关键是解决了为群众服务的问题,广受当地好评,这难道不是一种探索与进步的表现。如此等等。
这几点心得与感想,虽然是比较肤浅和局限的,其目的在于作为中国的伊斯兰教,作为生活在不同地域的穆斯林群众,其认识的起点与实践的出发点,不能脱离历史、国情和实际状况,世界上优秀的东西可以借鉴学习,但不能照搬照抄,那些带有片面与极端的宣教,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抵制,不可人云亦云。总之,就是走符合国情、县情、乡情之路,举符合本地实际之法,扬伊斯兰优秀文明之果,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