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务活动 > 教务动态 >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清真寺爱国主义事迹

【字体大小】 [] [] []2019-05-27 16:05 文章来源:中国伊协教务部

 一、场所简介

哈达铺清真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上街村,距离县城35公里,距离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仅300米。该寺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信教群众最初主要是由陕西和甘肃天水、陇西、岷县等地迁居而来的。清真寺现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有信教群众320多人。

该寺是传统仿古式建筑,建有沐浴室8间、办公室5间、展室5间、六角石质“和谐亭”一座,里面竖中阿文《回民地区守则》花岗岩石碑。新建了红军长征哈达铺民族宗教工作展室,收集陈列革命历史文物19件、民国时期民族民俗用品40余件,有兼职讲解员1员。近年来,市、县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积极走访红军后人、回族老人,收集历史文献十余本,通过群众口述回忆,整理完成《红军长征哈达铺民族宗教工作史料集》。哈达铺清真寺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斋月等节日活动期间,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宗教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少数民族群众、信众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为少数民族群众及时排解调处矛盾,积极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全市民族团结教育、宗教爱国主义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主要事迹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从1935年9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陇南。哈达铺是行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走出藏区,先后进入甘肃的第一个汉回聚居比较集中的镇子。

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穿过腊子口,翻越岷山,先期来到了回汉杂居的富庶之地——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到达哈达铺后,把搞好各民族的关系、做好宗教工作作为同军事、政治活动同等重要的工作来开展。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极为尊重少数民族群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经常同当地回族阿訇及宗教界人士促膝攀谈,并亲自到哈达铺清真寺和当地回民群众亲切交谈。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专门邀请宗教界人士和少数民族代表召开座谈会,有时还会特备清真餐与回族宗教界人士和回族群众一起会餐。党中央和红军指战员经常深入当地回族群众家中,访贫问苦,了解回族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宗教信仰。中央领导高瞻远瞩,根据当地回族人民的习俗和禁忌,与清真寺阿訇、信教群众一起商讨制定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针对穆斯林群众的规定——《回民地区守则》,该守则全文如下:

1.进入回民区,先派代表与阿訇接洽,说明红军北上抗日的意义,征得同意后,方能进村宿营,否则应露营;

2.保护回民信仰自由,不得擅自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的经典;

3.不准借用回民器皿用具,不得在回民地区吃猪肉、猪油;

4.宣传红军民族平等的主张,反对汉官压迫回民。

《回民地区守则》共有四条,重点是第二条,即“保护回民信仰自由,不得擅自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的经典。”这一条以精炼的话句高度、具体、深刻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保护回民信仰自由”是首要的,是宗旨;“不得擅自入清真寺”是具体的实施原则;“不得损坏回民的经典”,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战争开始,就对少数民族信仰十分重视。红军在那样艰辛的岁月里就提出保护经典的问题,弥足珍贵。保护民族宗教信仰、保护宗教经典也是红军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回民地区守则》具体而周到地尊重和维护了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而且用“不准”“不得”“反对”等强制性用词来要求和节制部队,既有“军令”的威严力,又有政策法规的宣传性,起到了“保护回民信仰自由”和“宣传红军民族平等主张”的重大作用。

《回民地区守则》颁布后,红军以身作则,宣传队在民房墙壁上、道路旁书写了“抗日反蒋”“保护回民、保护清真寺”“对回番民族不压迫”等内容的宣传标语,尊重和维护了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保护和团结了当地回族群众,赢得了回族群众的广泛拥戴和支持。它既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也是红军精神的重要体现,更是党的民族宗教工作的历史丰碑。

1935年9月18日晚,毛泽东给朱德、彭雪枫、李富春电报告知:“岷敌守城,哈达铺无敌。第一纵队驻地汉回民众已大发动,我军纪律尚好及收敌粮数十万斤,盐二千斤。”从这份电报中就能看出红军与汉回群众的融洽关系。

杨成武将军在《忆长征》中写道:“哈达铺是甘肃的一个镇子,盛产当归,回民占一半以上。据说越往北走,回民越多。中央军委考虑到我们进入了回民聚居地区,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给我们临时颁布了《回民地区守则》。这个守则条目很细,除了规定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任意借用回民器皿用具外,还规定不得在回民住家、杀猪和吃猪肉。”

兰州军区原副司令员、老红军徐国珍在《在长征路上筹粮》中说:“各部队都进行了民族政策的教育,要求大家尊重回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做饭时不准用大肉油,不准用自己的水桶到回民井里打水,不准进清真寺,清真寺门口由我派人站哨。红军指战员都自觉遵守上级的规定,没有违反纪律的。这样,就得到了群众的拥护。红军每到一地,就受到群众的欢迎。”从这些回忆中,可以印证《回民地区守则》在当时红军休整、补充粮草、争取革命胜利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回民地区守则》的及时制定和红军以身作则的贯彻行动,赢得了当地回族及其他民族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大力支持。人们亲身体验了红军爱护穷人、尊重民族习惯、没有民族歧视的爱民政策,深受感动,很快打消了疑虑,纷纷拿出自家的粮食、衣物、饲草等物资补充红军给养,争着腾出自家的房子让红军战士居住疗伤。许多回族妇女还把红军女战士接到家里,为她们疗伤,和她们一起缝制衣服,教她们做饭,和她们拉家常。很快,红军就和各族群众亲如一家。休整期间,回族群众踊跃参军数百人,并纷纷自愿募捐粮草数万斤,盐2,800斤,其他物资无计。由于得到了给养和休整,红军在哈达铺顺利完成了整编,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作出了把北上抗日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历史性决策。

红军北上后,当地反动武装向新建的哈达铺苏维埃政权进行了疯狂反扑,始建于清朝末年的哈达铺清真寺也因回族群众对红军的帮助而被焚毁,直到抗战结束后才得以重建,后历经多次维修保留到现在。

历史选择了哈达铺,哈达铺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但是长征中红军将士的加油站,而且是“到陕北去”的战略决策地,更是《回民地区守则》的诞生地。哈达铺地区回族儿女踊跃投身革命,全力以赴支援红军,红军与回族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长征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