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遐熙(1921——2003),回族,经名伊利亚斯,江苏南京人,是甘肃省最早的少数民族地下党员之一。
发展回民党员 创下“五个第一”
1941年底,陇东工委庆阳分委统战部派沈遐熙为特派员,到回族聚居的张家川地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当时张家川没有党组织,没有党员,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张家川、恭门、龙山一带回民地区开展工作。沈遐熙到张家川后,以难民身份直接去找马德魁。马德魁年过半百,贫苦农民出身,知道沈遐熙是回民,由于日寇占领了他的家乡才跑到回民地区来了,同情他,就让他留住在自己家。还介绍到马清家当‘义弟’种庄稼。沈遐熙虽然是南方人,没有干过庄稼活,但他在马清家边学边干,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慢慢适应了环境。沈遐熙农闲时,借口去边区汇报工作。遵照上级党组织关于白区工作的有关方针开展工作,取得了阎家店党家沟群众的信任,站住了脚跟。
1943年初,沈遐熙又到张家川,在党家沟发展了马德魁、马德选、马德昌等十几个回族党员,建立了党家沟党支部;在金家沟发展了曹文炳、李彦俊、马子裕等党员,建立了金家沟党支部。他按照李敏同志“要根据毛主席‘精于隐蔽,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白区工作方针,需要时可以到清真寺念经、当满拉”的指示,先后在阎家店、草川等几所清真寺念经当满拉,做为掩护。由于这一带是高寒山区,人民生活艰苦,敌伪统治力量较弱,因此,从1943年至1945年,在沈遐熙的努力下,党的组织从张家川恭门、阎家、马鹿发展到秦安的连五、龙山,陕西的陇县一带,到1946年底,党员已经发展到100多人。到1949年7月,共发展党员529人,建立党支部52个。期间创下“五个第一”:组建了甘肃陇东南地区第一个地下党支部;组建了甘肃陇东南地区第一个党工委;建立了甘肃陇东南地区第一个民族新政权——阎家店区人民政府;开创了中共党史上第一个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小儿锦”(注释:小儿锦,也称消经。是回族穆斯林用28个阿拉伯文字母外加5个波斯文字母创制的一种拼音文字,成熟于明代,它为不通晓汉语言文字的穆斯林提供了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汉语言文字的便利,为回族古籍特别是宗教典籍的保护传承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传递信息情报的先例。
保卫新政权 成立“剿匪肃特工委会”
1949年7月31日,清水县解放。解放军进入甘肃后,沈遐熙等在张家川马鹿镇同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军取得联系。原在庆环分委当秘书的刘文山,介绍他去见军长贺炳炎军,谈了一些情况。就给一野司令部发电报,确认沈遐熙是清水县地下党的负责人后,第二天,贺炳炎接见了沈遐熙,并在阎家店成立了区公所,由沈遐熙任区长,以保证解放军大军北上。解放军给清水县游击队送了战马,壮大了力量。根据任务,沈遐熙将地下党的同志分配到清水县、张家川、恭门、白驼、龙山等地,让他们在解放军过境时支援粮草。沈遐熙特别强调要执行民族政策,给解放军解放西北,进军少数民族地区创造条件。
1949年8月7日,中共清水县委、县政府成立,沈遐熙任县委书记兼县长。为保卫新政权,上级党组织决定在清水县、秦安县、庄浪县三角地带成立“剿匪肃特工委会”,在沈遐熙的领导下,肃清了暗藏的反革命组织以及马鹿镇、关山一带的国民党残余势力。1951年,沈遐熙被调到天水市任地委统战部部长,后又任天水专员公署副专员。
修建北塬渠 担任首任州长
1955年1月,沈遐熙任甘肃省临夏专区专员,到任后他边熟悉情况边投入工作。1月7日,代表临夏地委、临夏专署到临夏市参加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大会,在会上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此后,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他平易近人,作风朴实,给干部群众留下深刻的影响。4月18日,临夏专区编制委员会成立兼任主任。
临夏北塬区域面积为264.93平方公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也是临夏粮食主产区之一。过去十年九旱,产量很低,粮食亩产只有100斤左右,人畜饮水也十分困难。民间有:“走路不见树,滴水贵如油”,“十年庄稼九年旱,有女不稼干北塬”的说法。解决北塬地区水源是群众长期以来的迫切愿望。
1956年2月,临夏成立了“北塬渠工程委员会”,由沈遐熙任工委主任。北塬渠是全州引水上山的第一条大型渠道,和玉门昌马河、会宁官川渠并列为当时全省三大水利工程。北塬渠动工兴建后,沈遐熙多次亲临施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经过干部群众历时20个月的大干苦干,于1957年10月,北塬渠终于建成通水,北塬干旱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956年8月,临夏回族自治州筹备委员会成立,沈遐熙任主任。9月19日,主持召开临夏回族自治州筹备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通过《关于临夏回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名额分配意见》,听取了各县关于宣传成立自治州工作的汇报,讨论了筹委会今后的工作任务。沈遐熙在讲话中要求各级干部认真作好各项工作,迎接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11月13日至19日,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沈遐熙作《临夏专区七年来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第一届州人民委员会。沈遐熙任州长,张质生、马彦良(回)、贾树德、马岐山(东乡)为副州长,王哲(女)等24人为委员。20日,临夏州、县、市干部,各族各界群众4万多人在东校场集会,庆祝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沈遐熙代表临夏州人民委员会在大会上讲话。1956年11月,沈遐熙被选为中共临夏州委第二书记、州长。
分户大包干 坚持实事求是
沈遐熙在工作中注重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群众存在的困难。1959年,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但基层仍继续热衷搞“平调”。他深入到临夏县马集调查后,写出《关于马集公社算账情况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出对“打骂群众、打击报复、继续‘平调’和到处‘搜粮’者,应公开严肃处理”。他到和政县农村检查时,发现人口大量外流,“浮肿病”、“非正常死亡”等情况普遍发生,立即向州委写出《关于和政问题的检查报告》,州委及时召开专门会议,专题研究和政县及全州存在的相当严重的粮食问题,并批转了他的《报告》。他带领工作组深入社队,尽力帮助安排群众生活,制订生产计划,推动春耕生产。
沈遐熙在工作中实事求是,勇于担当,1962年,时年,中共临夏州委为解决群众生活问题,决定在农村实行“分户大包干”,他在基层看到群众因饥饿造成的严重后果,讨论决定时积极拥护。临夏州实行包工包产到户和大包干到户,本来是改革农业经营管理的一种探索。但在“左倾”错误的指导下,却被加以批判和制止。
“分户大包干”后,西北局在批转省委关于临夏推行包工包产到户和大包干到户的检查报告中指出: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是怀疑三面红旗,离开了我党坚决领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这条根本路线”,要求西北地区的所有党组织,“从这一事件中获取教益”。指出:“这是方向性错误,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沈遐熙因此多次受到批判。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却受到人们的称赞。
1965年11月,沈遐熙调任甘肃省计委副主任、省地质局副局长、代局长。“文革”中被揪斗关押,解除职务。临夏造反派、“红卫兵”押他到临夏,在各县(市)、公社召开的批斗大会上巡回批斗。1978年,沈遐熙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
倡导爱国爱教 工作不遗余力
1982年后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代主任、会长、顾问。他还兼任过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印尼经济文化社会合作协会副会长、中国非洲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世界伊斯兰教联盟清真寺最高理事会理事等职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六届委员,第七、八、九届常务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五届会长,第六、七届顾问。
沈遐熙为人可亲可敬,工作时亲力亲为,在担任中国伊协会长时,在各族穆斯林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在一些涉及清真寺权益、穆斯林群众利益、伊斯兰教内部教派问题的中,沈遐熙不论多忙,他都会做出妥善安排,接待来访人员。每次接待前,他都会叮嘱我们准备茶水,对来访者要有礼貌,要热情周到;在拉家常式的座谈中,他平易近人的笑容,缓解上访人员的激动情绪。对生活中有困难的,就想方设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他从穆斯林应该爱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宗教和顺的高度,耐心做工作,还经常结合自己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使来访者满怀激动而来,平心静气而归。
沈遐熙到外地开会或调研时,他总要召开伊斯兰教界人士开座谈会,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出发,用自己熟知的爱国爱教的经训,结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讲做好伊斯兰教工作的重要性。他还经常参加民族宗教方面的社会活动,撰写了不少学术性文章以及建言献策性质的篇章,古稀之年时仍发挥着余热。”
2003年9月22日,沈遐熙同志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病重期间和逝世后,温家宝、贾庆林、宋平、回良玉、刘延东、白立忱和中央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了慰问和哀悼。
从2011年9月份开始,张家川县委宣传部组织人员,走访健在老地下党员、已故地下党员家属、离退休老干部等,全方位、多渠道搜集、整理以沈遐熙同志为代表的张家川地下党组织的革命业绩、人文资料、历史遗存,完成《沈遐熙革命纪念馆陈展大纲》的编写工作。2012年,根据与沈遐熙并肩战斗过的健在的老地下党员的共同心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在他曾经生活、奋斗、工作长达8年之久的第二故乡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建立了“沈遐熙革命纪念馆”,以缅怀其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