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化研究 > 研究动态 > 热点研究 >

中国伊斯兰教界国际交往及其现实意义

【字体大小】 [] [] []2018-11-14 14:32 文章来源:中国穆斯林编辑部 作者:丁俊

一、中国伊斯兰教界国际交往的发展历程

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这种交往,自唐、宋时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不衰。千百年来,中外穆斯林在经济、文化以及宗教领域一直保持着联系,往来不绝。富有特色的中国穆斯林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交往、交融的历史成果。

和平精神与爱国精神始终贯穿着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活动。1300多年前,伊斯兰教经海、陆丝绸之路和平传入中国。遍布全国各地的大量历史遗迹以及丰富的中外文献证明,古老的海、陆丝绸之路,是中国伊斯兰教界及中国穆斯林开展国际交往的历史通道。在广州、泉州、扬州、杭州、西安、北京等大都市,迄今犹存的古老清真寺、穆斯林先贤墓园以及出土的古代碑刻,都是中外穆斯林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唐、宋、元时期,中外穆斯林友好交往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经贸往来,纯粹的宗教交往与互动现象较为少见。这时期,大量阿拉伯、中亚等地区的穆斯林梯山航海,来华经商,许多穆斯林以“蕃客”身份定居中国,积久成群,形成“蕃坊”,进而逐渐“华化”,不断融入中国社会,开启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海、陆丝绸之路的繁荣,使中国的印刷、造纸、制瓷、纺织等先进技术西传,经阿拉伯而远至欧洲;伊斯兰文明也在丝路大通道上东渐,穆斯林相对先进的科技文化传入中国,涉及宗教、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军事等许多领域。

中国穆斯林赴伊斯兰国家游学一直是中国伊斯兰教界国际交流及中外穆斯林友好交往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早在新疆地区喀拉汗王朝(10世纪初~1212)时期,就有一些维吾尔族学者前往阿拉伯求学,如《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马哈茂德·喀什噶里(约1008~1105)就曾在巴格达等地求学多年,其《突厥语大词典》也是在巴格达求学期间编纂的。这部巨著,堪称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历史成果。明、清以来,更有不少回族穆斯林经师前往阿拉伯访学拜师,研习教义。例如,经堂教育的创始人胡登洲(1522~1597)以及其后的著名经师马来迟(1681~1766)、马明心(1719~1781)、马德新(1794~1874)、马万福(1849~1934)等,都曾有在阿拉伯地区游学、开展宗教交流的经历。

民国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日渐频繁,形式亦趋多样。王宽(1848~1919)、王静斋(1879~1949)、达浦生(1874~1965)、马松亭(1895~1992)、庞士谦(1902~1958)等知名阿訇多次深入伊斯兰世界腹地考察访学,了解伊斯兰世界思想文化新潮及社会发展大势,马坚(1906~1978)、纳忠(1909~2008)等一批青年学子远赴埃及留学,系统研习伊斯兰文化,并向伊斯兰世界介绍中国文化,有力推动了中阿文化交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族穆斯林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交往,积极宣传中国人民抗战的正义事业,处处彰显出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诸多交往故事感人至深。例如,1937年上海沦陷后,达浦生阿訇自费前往中东多国宣传中国抗战的正义事业,历时8个月;中国穆斯林有识之士王曾善、马天英、薛文波、张兆理、王世明等曾组成“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于1938年1月赴中东各国宣传抗战,这些活动均取得巨大成功,正如访问团团长王曾善在《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日记》中所言:“本团使命,在以国民外交之方式,向近东回教各国宣传我抗战之意义,联络各国回教民族之感情,每至一处,深蒙当地朝野回教人士热烈同情,收效之巨,多非始料所及。”①留学埃及的马坚、纳忠、林仲明、林兴华等青年学子也在尼罗河畔散发传单,做演讲,搞募捐,高唱爱国歌曲,谴责日寇侵华暴行,广泛宣传抗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相关国际交往活动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情关心甚至直接参与,交往领域不断拓宽,交往层次显著提升。1953年5月,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各族穆斯林的全国性宗教组织“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为中国伊斯兰教界有效开展国际交往与宗教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此后,中国伊斯兰教界与伊斯兰世界各国间的宗教交往日渐频繁。1955年4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达浦生阿訇作为周恩来总理的顾问参加了著名的万隆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不忘中国穆斯林的朝觐事宜,亲自向沙特阿拉伯王国首相费萨尔亲王提出,希望沙方为中国穆斯林给予朝觐签证,达浦生阿訇也在会议期间会见了埃及宗教事务部部长巴库尔,并邀请部长访华。当年5月,巴库尔部长一行即来华访问,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会见巴库尔一行。巴库尔部长回国后发表了《人民中国见闻》,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了新中国穆斯林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不仅有效消除了西方舆论在民族宗教领域对新中国的反面宣传,而且成功掀开了中埃乃至中阿(阿拉伯)宗教交往的新篇章。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1955年7月,新中国第一个穆斯林朝觐团顺利成行;1956年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兼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包尔汉率团访问埃及;1956年5月30日,中埃宣布正式建交,埃及成为与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阿拉伯国家,开启了中阿(阿拉伯)关系的新旅程。

文革期间,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受阻停滞。改革开放后又重新恢复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交往层次不断提升,交往范围日益广泛,交往内容更为丰富。多年来,中国伊斯兰教界国际交往的足迹不仅遍及伊斯兰世界各国,而且远及俄罗斯及欧洲、美洲地区诸多国家,中国穆斯林自信而自豪地走向世界,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展示爱国爱教爱和平的自身形象,广泛宣传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重要出访活动如:1979年7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受到齐亚•哈克总统接见;1980年1-2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代表团应邀访问伊朗,并受到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接见;1983年10-11月,中国穆斯林代表团访问苏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并受到各到访国有关领导人的会见;1994年6月,中国穆斯林文化艺术代表团访问马来西亚,并参加了“94世界伊斯兰文化节”展览活动,马来西亚国家元首会见了代表团,马哈蒂尔总理参观了中国馆的展览,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2003年12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陈广元会长应邀出席伊朗主办的“伊斯兰世界机遇与挑战的国际会议”,在会上宣读了题为《与时俱进的中国伊斯兰教》的论文;2008年10月,应俄罗斯穆夫提委员会主席邀请,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代表团赴俄罗斯进行友好访问;2011年2月,应土耳其共和国宗教事务局邀请,中国伊斯兰教代表团对土耳其进行了友好访问;2015年10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一行6人出席了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一届亚洲及太平洋国家穆斯林宗教领袖峰会”,陈广元会长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生存与发展的体验”的演讲,受到与会者的赞誉和好评。

而前来中国访问的国际伊斯兰教界领袖及穆斯林友好人士和使团更是络绎不绝,重要来访如:1981年5-6月,世界伊斯兰联盟代表团应邀首次来华访问;1986年10月,世界穆斯林大会代表团应邀访华,万里副总理接见了代表团;1989年9月,伊朗伊斯兰代表团应邀来华访问,受到了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国家副主席王震的接见;1991年9月,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友好代表团应邀来华访问,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接见了代表团;2004年6月,世界伊斯兰联盟代表团应邀来华访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布都热西提、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接见了代表团;2007年6月,沙特麦加禁寺伊玛目苏岱斯长老应邀对我国进行了访问;11月,俄罗斯穆夫提委员会主席一行应邀前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接见了访问团一行;2010年10月,伊斯兰世界联盟代表团应邀访问中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接见了代表团一行;2013年 6月,沙特麦加禁寺伊玛目萨利赫一行来华访问,国家宗教局领导会见了来访客人,萨利赫一行还深入到中国穆斯林社区和清真寺考察访问,受到当地穆斯林的热情欢迎,中国穆斯林享有的宗教信仰自由以及中国穆斯林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为客人留下了深刻印象;2016年12月,埃及圣公会首席大主教莫奈和埃及前任大穆夫提阿里·主麻博士联合组团应邀访华,代表团访问了北京、上海等地,拜访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接见了访问团一行;2017年3月,印尼伊斯兰宗教领袖代表团应邀访华,拜访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2017年5月,前来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专程参访北京牛街清真寺,并会见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杨发明会长等我国伊斯兰教界人士,佐科总统高度评价了中国政府对中国穆斯林经济社会、宗教生活、宗教教育等方面给予的关心和支持。

值得称道的是,在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对外交往活动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交往主体作用以及联络、组织作用。多年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与伊斯兰世界联盟、世界穆斯林大会、伊斯兰发展银行等伊斯兰世界重要国际组织及埃及伊斯兰事务最高理事会、伊朗伊斯兰文化与关系联盟等诸多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宗教组织和机构建立起广泛联系,许多伊斯兰国家元首或政要访问中国期间都曾到访过中国伊协。近年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几乎每年都组织派遣代表团参加国际伊斯兰宗教活动与学术会议,并向爱资哈尔大学等国际著名伊斯兰大学选派和推荐优秀中国穆斯林青年留学深造,还与一些国家伊斯兰教组织和机构合作,多次举办旨在增强互信、推进交流、弘扬“亲诚惠容”人文理念的文化活动,卓有成效的促进了中国与伊斯兰国家间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

二、中国伊斯兰教界国际交往的现实意义

2016年年初,国家主席习近平成功出访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三个伊斯兰世界颇具影响的大国。访问之际,习主席在三国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阐释双边、多边战略合作和文明交往新理念;除与三国领导人就双边战略合作达成共识外,习主席还分别访问了伊斯兰合作组织总部和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并在阿盟总部发表了重要演讲,就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多边战略合作提出了顶层设计,开展文明对话与宗教交流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习主席在访问伊斯兰合作组织总部时强调:“中国和伊斯兰国家有着天然、传统的友好关系,中国永远是伊斯兰国家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中方愿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同伊斯兰国家深化利益融合,拉紧利益纽带,相互借力,共同发展。要扩大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两大文明对话,扬正抑邪,正本清源。”②习主席在阿盟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恐怖主义和极端思潮泛滥,是对和平与发展的严峻考验。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需要凝聚共识。恐怖主义不分国界,也没有好坏之分,反恐不能搞双重标准。同样,也不能把恐怖主义同特定民族宗教挂钩,那样只会制造民族宗教隔阂。没有哪一项政策能够单独完全奏效,反恐必须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为此,中方将建立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内召开文明对话与去极端化圆桌会议,组织100名宗教界知名人士互访。” 习主席强调:“我们应该开展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一起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处世之道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③习主席提出要建立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已于2017年4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正式成立,并成功举办了首届阿拉伯国家官员研修班;“文明对话与去极端化圆桌会议”及“宗教界知名人士互访活动”也在积极筹划和推进当中。习主席出访前夕,中国政府发布了首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未来战略合作关系作了全面规划,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强文明对话,推进不同宗教间的交流。搭建双多边宗教交流平台,倡导宗教和谐和宽容,探索去极端化领域合作,共同遏制极端主义滋生蔓延。”④习主席还在2014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就中阿战略合作关系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在论坛发表《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旨演讲,进一步深入阐释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习主席的中东之行及相关重要系列讲话,战略意蕴深厚,现实意义重大,不仅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了中国与伊斯兰国家间的政治互信,而且为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话交流发挥了战略引领作用,开启了两大文明对话交流的新旅程,也为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

2016年11月,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在中国伊斯兰教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伊斯兰教界“要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流。我国正在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沿途有26个国家人口以穆斯林为主,做好伊斯兰教工作,对促进交流合作有积极意义。要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基础上,开展同国际伊斯兰组织和伊斯兰国家的友好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介绍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穆斯林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穆斯林的幸福生活,讲好‘中国穆斯林故事’,解疑释惑,驳斥谎言,增进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信任,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要把握国际伊斯兰教的趋势,关注当代国际伊斯兰思潮动向,防范宗教极端主义和极端势力对我国的影响渗透。主动参与不同宗教、信仰和文明之间的对话,倡导宗教和谐理念,共同反对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⑤

显然,中国与伊斯兰国家日益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为中国伊斯兰教界开展国际交往与宗教交流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在新的形势下,中国伊斯兰教界及中国各族穆斯林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自信的精神积极开展国际交往,与世界各国穆斯林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宗教交流互动,以独特的方式和视角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是中国人文外交的重要领域和宝贵资源。伊斯兰教历来是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交往的重要纽带,中国伊斯兰教也有积极开展国际交往的良好传统。“历史上,穆斯林既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力量,又是丝路精神的重要创造者。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穆斯林应肩负神圣使命,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全力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界运用宗教交流形式,在中东、北非和东南亚伊斯兰教界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穆斯林和世界穆斯林的危害,对抗日本在阿拉伯世界的欺骗宣传,推动了伊斯兰世界抗日联盟的形成。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予以借鉴与继承。”⑦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竭力挤压新中国的外交空间,在此艰难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界和各族穆斯林开展的一系列国际交往活动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有效发挥了民间人文外交辅佐国家外交的重要作用,在突破西方大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封锁、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交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除了朝觐这一重要宗教交往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外,中国穆斯林还在更加宽广的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往交流活动,如组团外出访问考察、举办文化艺术展览、参加《古兰经》诵读国际比赛及各类国际学术会议等,广泛宣传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客观介绍中国穆斯林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交流活动均受到各国家相关部门和当地穆斯林团体的热情接待,中国穆斯林访问团成员还多次受到各相关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长期以来,在国家宗教局等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各有关宗教团体、爱资哈尔大学等宗教院校、相关学术机构以及伊斯兰世界联盟、伊斯兰发展银行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交往,伊斯兰国家及世界各国的穆斯林友好人士和使团频繁访华,他们深入全国各地穆斯林社区考察访问,亲眼目睹了中国穆斯林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切实感受了中国政府平等、自由的民族宗教政策,不少来访者还受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们的来访和实地考察,不仅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穆斯林的友好情谊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而且有效消除了长期以来西方舆论关于中国民族宗教政策的各种歪曲宣传。

新中国穆斯林在其国际交往活动中始终拥护中国政府外交政策,在重大国际事件中频频发声,明确表达中国伊斯兰教界及中国各族穆斯林捍卫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战争、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的严正立场,声援包括巴勒斯坦人民在内世界各国穆斯林反对侵略战争、争取合法权利的正义斗争。新中国伊斯兰教界开展的一系列国际交往活动,和风西送,向国际社会有效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客观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成功展示了中国穆斯林恪守伊斯兰教中道宽容精神、热爱祖国、热爱和平、自信自强、积极进取的良好形象和风采。

在国家外和万邦、内安百姓、着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新形势下,中国伊斯兰教界开展国际交往舞台将更加广阔。习近平主席讲:“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相关领域的国际交往已然成为中国人文外交的重要环节和宝贵资源,在国家的对外友好交往与改革开放事业中,特别是在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而独特的人文外交作用。

其次,中国伊斯兰教界国际交往的良性互动是传播伊斯兰教中道思想、释放正能量的有效途径。中国伊斯兰教源在外,流在内,因此,积极推进中国伊斯兰教界与世界各国穆斯林间国际交往的良性互动,是有效提振和释放伊斯兰教和平中正、和谐宽容的正能量的重要路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伊斯兰世界形形色色的极端主义思想对中国穆斯林也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妄断他人”、曲解“吉哈德”等各种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在伊斯兰世界广泛传播,甚至在部分中国穆斯林中也有渗透,这些思想的传播严重危害了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也损害了倡导和平、宽容的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形象。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一道努力,倡导文明宽容,防止极端势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⑨要引导广大穆斯林远离各种极端思想的病毒,就必须从思想上去化解、防范和抵御各种极端思想的侵蚀。中国伊斯兰教界和广大穆斯林不仅要发出明确的声音,旗帜鲜明地谴责违背伊斯兰教教义的各种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行径,更要正确传达和践行伊斯兰教的和平、仁爱精神,恪守伊斯兰教和平、宽容的中正之道,唯其如此,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敬主爱人、恪守中正的虔诚之士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忠诚信士,也才能成为合格的中国公民。

因此,通过广泛的国际交往,及时了解和学习世界各国特别是伊斯兰国家在宗教思想层面抵御、防范和化解极端主义的一些思想方法和理论,借鉴各国在“去极端化”领域的经验,显得必要而迫切。因为这些思想方法和经验对中国伊斯兰教界深入开展解经工作,有效弘扬伊斯兰教中道思想及中国穆斯林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促进民族团结与宗教和顺均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显然,积极开展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与宗教交流,特别是加强与伊斯兰世界主流思想界的交流互动,将有助于正确阐释和广泛宣传伊斯兰教的和平精神,最大限度地释放伊斯兰教中正和平、宽容仁爱的正能量,有效抵御和防范宗教极端主义的渗透与传播,弘扬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和平宽容、中正和谐的文化精神。

概言之,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活动历来是中国开展国际文明交往与文明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国际交往中人文外交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秉承历史传统,继往开来,促进和加强中国伊斯兰教界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间宗教交往的良性互动,是中国伊斯兰教界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进一步做好国际交往交流工作,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穆斯林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增进中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友好关系与民心相通,弘扬伊斯兰教中正和谐的和平精神,促进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人交流研究”(16JJDGJW013)及上海高校智库建设计划战略研究课题“‘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阿文明对话与宗教交流”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研究甘肃基地研究员)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