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民族的核心要素。文化与民族之间通过“传”与“承”两个并存、继起的环节实现有机的整合,促使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呈现出稳定、延续、再生的特征,最终形成模式化发展。维吾尔人移居中亚已有百年的历史,探讨其文化传承场景及媒介,有益于加深对文化多样性和本土化议题的理解。
【关键词】中亚;维吾尔人;文化传承
Abstract: Cultur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an ethnic group as well as the key factor for the ethnic composition. Culture and ethnic group are integrated organically via two steps of inheritance, i.e.,“passing on”, the step of coexisting, and“continuing”, the step of ensuing. This process of inheritance features stability, continuity and rebirth, resulting in a stereotype of development. Since the history of Uygur immigration into Central Asia has been over a century, discussions on the scenes and mediums of its cultural inheritance will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localization.
Key words: the Central Asia; Uygur people; cultural inheritance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这种社会共同体特有的实质“内核”,对维系民族的认同与团结、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中亚维吾尔人大多是18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因政局动荡、地区战乱、生存发展等因素从中国新疆伊犁、喀什等地迁出的移民及其后裔,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约有30万人左右,其中以哈萨克斯坦东南部阿拉木图州等地最为集中。(2)维吾尔人移居中亚已有百年的历史,他们是如何在中亚这个多民族、宗教、文化并存的地区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本文主要从传承场景和媒介两个维度来探讨中亚维吾尔人的文化传承。
一、传承场景
(一)家庭场景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起源于家庭,家庭的影响往往会伴随个人的一生。在家庭中通过家庭教育,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及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信息等。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将维吾尔人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子女,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长辈们通过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身体力行,给予后辈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即“濡化”作用。如通过参加在家庭中举行的各种宗教仪式,维吾尔孩童了解了什么是宗教仪式,为什么举行宗教仪式,怎样举行宗教仪式等有关宗教的知识。而各种节日仪式和娱乐活动如肉孜节、古尔邦节和纳鲁孜节等的举行,又使孩子们在参加这些仪式活动的过程当中,理解了有关民俗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移居中亚的少数民族,中亚维吾尔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家庭教育来进行,因而家庭是其传统文化保存、传递的基础和基本渠道,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承场景。中亚维吾尔人正是在家庭场景里习得了本民族文化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如语言、宗教信仰、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风俗习惯等。
(二)清真寺
中亚维吾尔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传统文化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清真寺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景。
对中亚维吾尔人来说,让子女获得伊斯兰教知识是重要的宗教义务,因而人们喜欢将子女送至清真寺学习宗教知识。中亚维吾尔人清真寺教育的教学内容比较全面,以伊斯兰教知识为主,还包括科学、文学、语言学、法律、道德规范等。学制有小学和中学之分,是一种双语、多语制的传统民族教育,教师多由伊玛目来担任。教学过程当中所使用的是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俄文译本教材,如《古兰经》注释、“哲学”、“阿拉伯语语法和波斯语语法”、“文学”、“逻辑学”等。学生学习的是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字母和语法,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主要是维吾尔语和俄语。
清真寺之所以成为中亚维吾尔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景,是因为清真寺教育有伊玛目等专门的文化传递者,相对固定的场所,规范的传承制度及统一的教义和经典,不仅传授给学生伊斯兰教教义,而且传授科学知识、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等内容,对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有很大影响。在清真寺教育中,中亚维吾尔人不仅全面地学习了伊斯兰教知识,强化伊斯兰信仰,而且对民族文化,特别是精神内核方面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维吾尔人聚居区现代学校
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已成为人社会化的一种主要途径。多元文化教育作为现代的一种教育方式和理念,其所倡导的多元文化性,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代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较大的作用,它使民族文化的书面传承获得了更大的可能。(3)
中亚维吾尔人的现代教育始于1924年在谢米列契建立的维吾尔语学校,之后在各地维吾尔人聚居区都建立了这类学校。时至今日,随着社会政治时局的变化,中亚维吾尔语学校已难觅踪迹,但现代公众学校却遍布各地。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在法律中规定:如学校中一个民族的学生数量超过学生总数的30%,就要开设民族语言课。虽然中亚的现实情况是各国大力推广国语(主体民族语言)、官方语言俄语仍占主流。但中亚维吾尔人尤其是聚居区的维吾尔人仍旧努力克服经费、师资、教材等困难,在聚居区现代公众学校开展母语教育。
中亚维吾尔人聚居区现代公众学校多为9或11年制,以俄语授课,主要教授国语(主体民族语言)、俄语、数学、自然、美术、音乐、思想品德、历史、地理、健康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及计算机等知识。教学方法上,现代教学设备、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已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其最大的特点是每周开设3-5课时的维吾尔语、维吾尔民族史、维吾尔文学赏析等选修课程,并以维吾尔语为学校生活用语。
中亚维吾尔人聚居区现代公众学校不仅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价值观念、法律、科学知识等内容,而且教授本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知识,并以维吾尔语为学校生活用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民族聚居社区
民族聚居社区场景中的文化传承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宗教仪式、民族节日和劳动场景等来传承本民族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知识。
民族聚居区是经常举行各种仪式和娱乐活动的场所,包括婚礼、葬礼、麦西来甫等。(4)通过参加这些仪式和娱乐活动,中亚维吾尔人会沉浸在维吾尔人传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知识性表演中。而在各种活动的聚会中,人们谈论的话题包含维吾尔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等等内容。它们会永久地存储在民族成员的记忆中,进而影响着大家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
二、传承媒介
(一)民族精英的典范作用
民族精英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他们作为本民族的代表;另一方面,维系族界的文化符号多由他们解释并重新定义,从而成为民族的守护者。中亚维吾尔民族精英为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民族利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其民族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
第一、争取民族身份。在苏联民族识别前,维吾尔人一直没有统一的族称,正是在阿布都拉·拉兹巴基耶夫、伊斯马伊尔·哈伊洛夫等中亚维吾尔政治活动家的不断努力下,“维吾尔”才成为新的民族族称,维吾尔人才成为苏联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第二、促进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由于历史等原因,中亚维吾尔人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展一直较为落后,民族文学艺术一直未得到重视。十月革命后,维吾尔文学也进入了一个繁荣灿烂的时代,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族文学家,产生出许多民族作品。1930年出版了第一部苏联中亚维吾尔作家的文学作品集《晨光》,此后陆续有贾马尔·布萨科夫的《漩涡》、加拉尔·穆萨耶夫的《胜利者的习惯》和孜亚·赛买提的《玛依木汗》、《一支卷烟》等诸多作品问世。
第三、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中亚维吾尔民族精英十分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承,积极参与到本民族教材编写、创办报纸杂志和成立民族文化协会等事业中来。
早在20世纪20年代,时任“七河维吾尔—东干边疆事务委员会”成员的阿布都拉·罗兹巴基耶夫,(5)就曾主持编写了第一批针对学校和扫盲班的维吾尔文课本,帮助七河地区近80%的维吾尔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到1940年中亚维吾尔人基本脱盲。自20世纪40年代起,哈萨克斯坦的科学出版社、哈萨克斯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学习教育出版社等设立了维吾尔文编辑室,由维吾尔族知识分子编写出版了大量的维吾尔文教材、工具书、学术作品及文学作品。
此外,在中亚各加盟共和国成立有“维吾尔人文化中心”和“维吾尔人协会”等旨在维护维吾尔人群体利益,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习俗、语言和文字的文化团体。苏联解体后,这些文化团体基本得以保留,并新成立了相当数量的文化团体,如“维吾尔之家”社会基金会和“波斯坦”维吾尔互助基金会等。2002年11月,“哈萨克斯坦维吾尔协会”代表团首次访问我国新疆,参观了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的大专院校、中小学、教育出版和科研等机构,加强了两地维吾尔民族的联系,增进了中、哈两国人民的友谊。目前,哈萨克斯坦发行的维吾尔文报纸主要有《维吾尔生活》。该报纸每周五发行一版,读者主要为各地维吾尔人,重点介绍本民族精英人物、民族文学作品、民族文艺信息、民族文化活动、各地维吾尔百姓生活轶事及时政要闻与国际时讯等。
(二)民族文化活动
民族文化活动的举行,产生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磁场。在这个磁场里,文化的能量得以释放,少数民族文化因子运动加快,“文化势能”得以产生。这种文化势能的存在使得文化以一种比平时强烈得多的方式集中传递。如中亚维吾尔人最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当属多人齐跳赛乃姆舞,欢庆节日,传承民族文化。
(三)大众媒体及大众文艺
大众媒体以及大众文艺生活也是文化传承的媒介之一。这方面最好的例证就是维吾尔音乐的广为流传。不仅中亚维吾尔人的音乐同舞蹈一样深受大众喜爱,很多当地人家中都有维吾尔音乐CD,婚礼等场合更是以邀请维吾尔乐队、跳维吾尔舞蹈为多见。可以说,维吾尔音乐为其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一般说来,公众与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与重视能激发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自信,明白本族文化的地位、作用及其意义,从而产生文化自觉行为。
三、结语
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存在与发展的生命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是促进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和谐统一的重要因素。中亚维吾尔人重视传统文化,通过家庭、清真寺、学校及聚居社区等场景进行有效传承,充分发挥民族精英、民族文化活动、大众传媒及大众文艺等的文化传承媒介作用,积极保护和发展着自己的民族文化。
注释: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2.第17页.
(2)数据来源于哈萨克斯坦人口网2009年人口普查,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统计委员会2009年人口普查,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统计局2004年人口统计。乌兹别克斯坦有维吾尔人约1.9万人,但乌兹别克斯坦的统计数字是最具争议性的。因为在苏联时期,乌兹别克斯坦(也包括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盆地的奥什州)就有许多维吾尔人将自己的民族成份登记为乌兹别克人。
(3)史朝.文化的传承和断裂—文化领域中的中国老人与儿童[J].民族教育研究.1999(2)
(4)维吾尔语中意为“聚会”,集取乐、品行教育、聚餐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
(5)指注入巴尔喀什湖的伊犁河、卡拉塔尔河、阿克苏河、列普萨河、阿亚古兹河、楚河和塔拉斯河。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