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化研究 > 文化交流 >

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
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的穆斯林图书馆

【字体大小】 [] [] []2017-08-30 11:40 作者:唐增禄

 一、馆藏特色

兰州穆斯林图书馆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图书馆。在全体志愿者的辛勤努力下,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呵护下,在广大穆斯林大众的支持下,创办24年来,为宣传民族政策、弘扬穆斯林文化,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打开了一扇了解、传播穆斯林文化的窗口;搜集整理了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专业收藏弥补了公共图书馆民族图书不足的缺憾;为安定团结、爱国爱教、构建和谐社会搭建了一个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平台。

现馆藏各种版本的中文《古兰经》译本20多种,外文《古兰经》40多种,还有多种版本的中文经典,以及圣训教法、伊斯兰史、信仰常识、清真系列、中亚历史、少数民族、回族历史、回族人物、回族文学、小说传记、阿拉伯史、中东各国、中东历史、波斯文学、宗教哲学、书法画册、报刊杂志、工具辞书等19大类。此外,还有大量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阿拉伯文、英文、希伯来文等各类图书数万册。珍藏有部分珍本、孤本、善本、文献古籍。大部分书籍都是解放后国家正规出版社发行,书籍的来源全部由省内外穆斯林自愿捐赠,形成了小而全、小而精、小而专、小而强的特色,其中,国内外民族历史、宗教哲学类藏书最多。截至目前,本馆接待了省、市各级领导及中外友人、专家学者、会长教长、社会贤达等各界人士数万人次,深受社会的好评。

图书馆现由部分干部、工人、大学生在阅览学习的同时,自愿为图书馆的正常开放提供义务管理、工作服务,热忱欢迎更多的读者来图书馆借阅图书,学习知识,探索真理。

开馆的宗旨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想读者之所想,解读者所需,主动、热情、耐心、周到,一切为了读者。

二、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中国穆斯林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文化发展机遇,重视文化、增强素质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愿望和梦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出版了各民族大量文化图书,涉及领域广泛、种类繁多、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共有的。《古兰经》云:“真主不改变一个民族之现状,除非自己改变之。”(13:11)提升本民族的文化素质,振兴民族教育事业,丰富广大穆斯林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迫切需要提供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1993年4月,兰州地区的部分穆斯林青年有识之士聚集在一起,在我的倡导和积极组织下,马妍哲、马军、马慰淇、陈德胜、买春生、马青等15位穆斯林青年共同发起创办了兰州第一家NGO穆斯林图书馆。在一无经费、二无场地、三无编制的困难条件下,借用了小西湖北街一套居民楼,面积不足60平方米。开始了艰苦漫长的创建历程。它既是阅览室、藏书室,也是会议室,没有专业人员管理,也没有专家指导,更没有薪水报酬,靠的是穆斯林学生、干部、工人等志愿者的义务奉献精神。他们在伊斯兰文明信仰的陶冶下,满腔热忱、努力奋斗、从不退缩;没有书籍,他们在广大穆斯林群众中发起了为图书馆捐书的活动;没有经费,他们在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挤出一点,来支持图书馆的发展;没有专业知识,他们边干边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完善,凭着坚定执着的信念,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工作多忙,他们都雨雪无阻,都能履行正常的借书义务。

随着图书馆的不断扩大发展,读者群的逐渐增加,全体志愿者经过商议,成立了理事会,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并通过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唐增禄担任图书馆负责人至今。

三、馆址变迁

1994年,图书馆迁移到了黄河北兰州坊清真寺内,因书籍的增多,随着读者群的扩大、借书频繁和馆舍地方狭小的矛盾日渐突显,加上其他民族读者出入清真寺不便等因素,使我们举步维艰。2005年夏,穆斯林企业家马克免费为图书馆提供了借阅场地。于是馆址再次搬迁到了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232号第三层写字楼内。各界朋友慷慨解囊,群策群力,对300平方米的新馆场所,进行了维修、粉刷;将部分旧办公桌椅、书柜、书籍转赠给了临夏州东乡县唐汪乡汪家寺图书室,给本馆阅览室重新订做了大型杂志柜5个,大型书柜17个,读者阅览长条实木桌2张,配备实木椅12把、管形圆凳20个、管理员借书桌、椅子1套、高档古籍书柜3个、办公桌1张、椅子1把;会议室添置了大型会议桌1张、椅子30把,为书库定作了大型铁皮书架5组、铁皮文件柜12组。新配备了联想电脑1台、电脑桌1张、戴尔笔记本电脑1台、购置惠普3055打印、扫描、传真、复印四合一体机1台、G7佳能数码相机1部、东芝34英寸彩电1台、DVD碟机、录像机各1台,JVC掌中宝摄像机及投影仪各1台等必需的办公设备。此外,还为阅览室装了5匹空调机2台、会议室装了5匹空调机1台。

四、人员组成

随着穆斯林图书馆的发展壮大及资金支持的需求,经过民主协商成立了图书馆董事会,由马克任董事长,马维渊、马鹏举、马桂玲、海延秀、马瑞霞任图书馆董事。聘请原甘肃省副省长穆永吉,原甘肃省人大副主任马玉海、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喇敏智、甘肃省少数民族促进会会长禹贵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主任、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喜文华、原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正刚等省、市领导为本图书馆顾问。

工作人员由建馆初期的3位志愿者增加到1998年的5位,2008年发展到了7位,组成了长期图书馆志愿者队伍。图书馆的专业志愿者学历博士2位、硕士1位、本科1位、大专3位。加入读者会员40多人,每人每月会费5元,全部用于订阅当年报刊杂志等办公费用。

图书馆的运行经费,初期由会员和读者捐助,从1993年广大读者捐资,到2016年达到了30多万人民币。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财务制度,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捐款赠书都开专用的收据和感谢信。在购置硬件设施的同时也收藏了具有民族特色门类众多的书籍、报刊及古籍。此外,图书来源主要依靠社会广大群众和民族企业家们捐款购书。从建馆初期的2000多册书籍到2016年达到了5万多册,至2016年各种版本的民族书籍发展到了近万种,报刊两百多种。

五、业务拓展

2007年以来,穆斯林图书馆在图书业务管理方面,甘肃省图书馆郭向东馆长及辅导部董隽主任、技术部祖阳主任、典阅部徐双定主任等各位领导来图书馆亲自光临指导,使图书馆基础管理规范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蓬勃发展,成为省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对口单位。2007年4月20日,我馆馆员马英、唐玉花2人免费在甘肃省图书馆学会组织举办的“全省图书馆基础业务知识曁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培训班”学习。2007年9月22日,工作人员唐月红、马慰淇2人免费在甘肃省图书馆学会组织举办的“全省图书馆实用技术曁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培训班”学习,经考核由甘肃省文化厅人事处、甘肃省图书馆学会颁发结业证书。有8人被吸收成为甘肃省图书馆学会会员,1人为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2008年9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兰州大学图书馆中心内举办了《中美图书馆员专业交流项目、图书馆专业普及交流》馆长培训,中美专家、学者授课共24学时,我馆成绩合格并颁发了证书,成为甘肃省图书馆理事单位。2010年6月21日,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汤更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王子舟教授、甘肃省图书馆许新龙副馆长来图书馆问卷调研并指导工作。同时,省图书馆秉承资源共享的理念,将兰州穆斯林图书馆发展为“甘肃省图书馆穆斯林分馆”。2015年1月24日,“甘肃省图书馆穆斯林分馆”授牌仪式,在甘肃省国际大酒店三楼会议厅隆重举行。

图书的管理,参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方式,登记、排序,并采用特色的管理方法,数字、字母、颜色都用的分门别类的整理模式。

读者队伍由建馆初期的一百多人,发展到1999年的上千人。2009年以来,因信息网络的快速传播,对图书馆的冲击影响很大,使固定读者有所下降。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报纸、杂志、画册、图书全部敞开书架,不定期的为读者介绍好书、新书,读者之间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从2005年开始我们把借阅时间由最初的每周5天30个小时调整到了每周5天40个小时,开馆时间每周三至周日,上午10时至下午6时整。随着新书的不断调价,借书证押金由原来的30元调到普通50元和高级100元。

六、图书馆延伸服务

多年来,图书馆给读者和青海省民和县“你读书屋”、“张家川阿拉伯语学校阅览室”、“临潭县西道堂阅览室”、“临夏州你读书屋”、“兰州市红古区窑街穆斯林图书馆”、“兰州西固清真寺图书室”、“兰州雁滩清真寺图书室”、“兰州七里河区西园街道图书馆”等多家机构累计赠书刊达5000多册。

从1993年至1999年底,图书馆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读者有奖知识猜谜竞赛活动;参加者有耄耋老人、男女青年学生,也有妇女儿童。通过竞赛形式、现场问答,在紧张、有序、自然的学习过程中,读者及时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营造了穆斯林热爱文化的氛围,掀起了广大穆斯林学习知识的热潮。七届活动,每次都有四五百人参加。《甘肃日报》、《兰州晨报》、《兰州日报》、《兰州晚报》、《甘肃青年报》、《甘肃图书馆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作了详尽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办好图书借阅的基础上,我馆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读者的文化生活,并于1995年春开始,在每月中旬周日下午,举办少数民族学者专题文化讲座,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馆讲授读书心得、公共关系、摄影技术、民族常识、历史人物等专业知识,听众达两千多人次。

1996年1月26日至28日,图书馆在兰州市西关清真大寺内举办了“首届兰州穆斯林文化图书展”,展出十大类两千多种书籍,历时三天,前来参观者达两万多人次。前来祝贺的领导有甘肃省文联副主席汪玉良、甘肃省歌舞团团长赵之洵、甘肃省图书馆馆长潘寅生、副馆长张光明,兰州市民委主任马国华、吴仲英、副主任马永真、兰州西关清真大寺杨森教长等,《兰州日报》、《兰州晚报》、兰州电视台、《金城掠影》节目组都作了专题采访报道。在初次举办图书展的基础上,总结了过去经验和不足之处,于1997年6月20日至22日为期三天,本馆联合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市民委,在民族大学礼堂会议厅三家共同举办了“爱祖国、庆回归”穆斯林文化图书展。展出了15大类3000多种书籍,前来参观浏览的读者达3万人次。出席开幕式的领导有甘肃省人大副主任马玉海、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应中逸、省政协副主席拜玉凤、原西北民族学院院长马麒麟、甘肃省文化厅厅长苏国庆、甘肃省体工大队书记张嗣讓、甘肃省少数民族促进会会长禹贵民、甘肃省民委副主任马成华、甘肃省图书馆副馆长张光明等。我们的书展活动,得到了省、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赞誉,《兰州日报》、《兰州晚报》、甘肃有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作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2005年,我馆在总结前几次书展过程中的社会影响及作用后,在图书馆内又举办了“纪念郑和下西洋航海六百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图书展。三天来,参观的读者络绎不绝,甘肃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喇敏智,全国人大代表、兰州市政协副主席、兰州市伊斯兰协会常务副会长苏广林,以及兰州市民委副局长杨生义、宗教处处长丁仁孝等领导亲临现场参观指导,勉励大家办好图书馆,认真做好图书借阅服务工作,严防淫秽不健康及邪教书籍流入馆内。鼓励我们为广大读者提供优秀的文化书籍,丰富广大读者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建设和谐兰州做出新贡献,甘肃电视台都市频道《今晚新时空》对图书馆进行了全方位的专题采访报道,《甘肃穆斯林》、《穆斯林通讯》、《关注》等报刊杂志对我馆也作过专题报道。

2011年6月4日,应民间图书馆论坛组委会的邀请,我馆参加了在北戴河举行的首届民间图书馆论坛,2012年11月18日,参加了在杭州图书馆举行的《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民间图书馆论坛》,大会重在交流思想方法和实践经验、旨在推动信息互动、文化项目和教育创新、服务于社会教育国际学术研讨。我馆在分组会上进行了相互交流、畅谈办馆经验受益匪浅。2012年3月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兰州闵家桥清真寺苏广林教长,请温家宝总理在兰州穆斯林图书馆收藏的《现代汉语词典》上签名留念。2015年7月11日至13日,第二届“民间图书馆论坛”在北京亦庄召开,我馆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在大会上交流发言。

建馆20多年来,我们也收到了原甘肃省省委书记李子奇亲笔题词“办好图书事业,振兴民族文化”,原甘肃省副省长穆永吉题词“读书得真趣,怀古生远思”,甘肃省文史馆馆长吴廷富题词“知识就是力量”,兰州市副市长马琦明题词“营养心灵,提高境界”,甘肃省图书馆馆长郭向东题词“藏古今文章瑰宝,聚中外学术精华”等多名领导书法家的作品。兰州市人大主任段英茹来图书馆慰问调研,并为本馆捐了5万元的工具书。

自开馆以来,先后到图书馆学习、参观、借阅图书、查阅资料的读者达10万多人次,我们接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伊斯兰教著名的汉族学者吴云贵、金宜久、李兴华等教授。著名穆斯林学者作家林松、李佩纶、蒋敬、納国昌、高占福、金维德、金镖、张志华、陈进惠、李文彩、王正儒、王根明、马明良、丁俊、杨文炯、马明贤、康有玺、杨安等教授及知名人士,也接待了美国、法国、英国、土耳其、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波兰、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沙特、埃及、约旦、也门、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哈萨克斯坦、部分非洲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等研究穆斯林文化的学者和国际友人。

图书馆在为读者做好免费服务的同时,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社会慈善扶贫济困活动。每年“斋月”与民族企业家志愿者们一道前往甘肃省的临夏、广河、东乡、张家川以及宁夏的西吉县等贫困地区排忧解难送温暖。十几年来,为贫困地区的群众送去面粉2000袋,现金11万元,衣服数万件,学习用品几千套,并为当地修建水井两口,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燃眉之急。

当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发生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后,图书馆的志愿者们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弘扬穆斯林“扶贫济困、排忧解难、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震后第二天,即发出倡议,广泛宣传、慷慨解囊,前后四次为灾区募捐善款17万余元,并转交给了甘肃省红十字会。图书馆中老年志愿者马克、虎隆、郭怀麟、张德、周文钦、艾绍福、马兰兴先生等人积极地为灾区募集善款,向震区送去帐篷34顶、毯子100条、帆布手套1500双,把我们甘肃兰州穆斯林的爱心和关爱送到灾区的千家万户。同时我们也收到了四川省绵阳市伊协感谢锦旗一面、青川县五大清真寺送来致谢牌匾一个,四川省伊协、绵阳市民委、安县宗教局、安县塔水镇人民政府联名感谢信一封。

图书馆老年志愿者19年来,为青年男女读者免费牵线搭桥,成功喜结良缘100多对,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称赞。

七、 表彰与奖励

春播种子,秋有果实;洒下汗水,定有收获。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图书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益于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也是国家民族政策贯彻落实的最好体现。

1998年11月10日,唐增禄馆长被甘肃省民族委员会、兰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授予“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光荣称号,省委书记陆浩亲自颁奖,并给予了祝贺与鼓励。同时获得甘肃省图书馆“全面阅读先进个人”。2008年8月,兰州市民委授予本馆“抗震救灾先进单位”牌匾一个。

2009年3月22日,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中国SOS儿童村协会、慈善中华行组委会联合举办大型慈善公益颁奖晚会,经主办单位专家领导多方评定,认为兰州穆斯林图书馆作为独立化运作的民间慈善组织,长期以来对本地区穆斯林的扶贫助教、慈善公益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授予兰州穆斯林图书馆2009年“慈善中华行杰出贡献单位”奖,并颁发了奖牌和证书。董事马维渊、馆长唐增禄荣获“中华慈善行爱心人士”奖,并颁发了证书。

2010年4月29日,图书馆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兰州慈善总会特颁发了荣誉证书。

2010年9月,甘肃省慈善总会、甘肃日报社决定联合开展“十大慈善单位”评选活动,通过电信、移动用户公投,最后结果每日甘肃网公布兰州穆斯林图书馆排名第六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众的精神家园。先知说:“学问哪怕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又说:“求知从摇篮到坟墓。”读一本好书是我们生命不竭的源泉,书香流芳,多看书、读好书、读书好,书是甘泉,智力得以开发,理想得以升华。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会使每个人终生受益。

读万卷书,知识学问博览得以积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圣贤经验的硕果,是冷静可靠的朋友。越读越明白,越读越清楚。读书可以使人明事理、知荣辱、增长才干,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奠定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并为其提供创新之源。

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取得精神财富和物质成果的总和。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第一是图书馆”。 图书馆的价值在于安定社会不可或缺地保存和传播知识信息,向公众提供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的公益性机构,这是图书馆的社会职责,也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图书馆的义务宣传服务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在未来的征途中,将有更多志愿者努力奋斗,不久的将来,一个宏伟壮观的图书馆将会屹立在兰州城市文化的百花园中。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征途中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梦想是,让我们的图书馆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扬起真理的风帆,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得更久、更远。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