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

中国穆斯林应当充满自信促进民族团结

【字体大小】 [] [] []2017-03-29 09:49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伊文

经过在中国1300多年的本土化、民族化发展历程,伊斯兰文化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化的伊斯兰教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主流,中国穆斯林应当充满自信,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应坚持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发展方向,更好地发挥伊斯兰教的积极作用,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作出贡献。

伊斯兰教的本土化与民族化

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草原清真寺。穆永馥 摄

伊斯兰教的本土化与民族化发展是客观事实,穆斯林坚持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坚持认主独一核心思想,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其信仰。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以及生活在欧美的穆斯林,他们的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建筑、节庆、礼仪多有不同。

穆斯林隶属不同的教派,有逊尼派,有什叶派。他们跟随不同的教义学派(艾什阿里、马图里迪)和教法学派(哈乃斐、沙菲仪、马立克、罕百里、加法里)。有些地方盛行苏菲主义,不同的苏菲教团有不同的修行方法。清真寺、道堂、拱北、麻扎、圣墓的建筑样式和装饰风格各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古兰经》有多种标准读法,还有多种地方诵读传统。

从伊斯兰教的兴起与早期传播看,麦加与麦地那的社会问题不同,解决途径和治理方式有别。从伊斯兰教法的发展及教法学派的形成看,具有地域特色的教法学派形成后,各政权选择不同的教法学派。

19世纪,在西方影响下,奥斯曼统治下的中东和英国统治下的印度次大陆率先改革伊斯兰教法,在商业法和刑罚方面援引西方做法,建立世俗法庭处理民事和刑事诉讼,并颁布了一些新的法律。此后,伊斯兰世界大多把伊斯兰教法(沙里亚)局限在私人家庭领域。

20世纪以来,大多数伊斯兰国家实行西方的世俗法律体系,有些伊斯兰国家废除了宗教法庭,结束了19世纪建立的宗教与世俗并行的两种法律体系。

中国穆斯林不采用沙里亚有关社会立法的内容,只保留适合中国穆斯林发展的宗教礼仪方面的教规,遵守国家法律。

伊斯兰教的本土化与民族化发展恪守理性、温和、宽容、中正的原则。伊斯兰教重视启示,也重视理性。《古兰经》说:“对于宗教,绝无强迫。”伊斯兰教先知教导穆斯林,所有民族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其信仰和礼拜方式。

历史上,绝大多数穆斯林统治者实行宽容理性的民族宗教政策,特别是印度莫卧尔王朝的阿克巴大帝和安达卢西亚统治时期,有多种宗教并存,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互相尊重,和平共处。非穆斯林享有信仰自由,可保留其语言、文化和习俗。有才干的异教徒受到重用,担任政府官员,参与文化教育活动。

本土化与民族化的中国伊斯兰教

公元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以和平的方式传入中国。基于商贸和游牧文明基础上的伊斯兰教,与基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显著差异,但伊斯兰教经过漫长的本土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歌舞。杨桂萍 摄

中国伊斯兰教以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为载体,中国穆斯林的信仰和实践既有统一性,又因地域分布、民族隶属、经济形态、教派组织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中国穆斯林爱国爱教,涌现出廉希宪(廉孟子)、赛典赤·赡思丁、郑和、马德新、包尔汗、马良骏、马坚等很多优秀代表人物。

中国穆斯林鼓励求知,重视发展,棉花、番茄、葡萄的种植技术传入内地,促进了经济交流。穆斯林活跃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促进了文化交流。各族穆斯林在医学、天文、历法、诗歌、文学、音乐、建筑、艺术及科学技术领域,对伟大祖国作出了贡献。

古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资料图)

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1300多年的本土化、民族化发展历程,伊斯兰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

伊斯兰教适应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穆斯林用中国语言、中国文化阐释伊斯兰教,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坚持严格的一神信仰,严禁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严格的宗教修行(礼拜、斋戒)、严格的教规教律,对穆斯林的思想行为有很大影响。加之独特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环境下主要依托少数民族生存,其民族性强,但发展空间有限。

中国伊斯兰教以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为信仰载体,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伊斯兰教的文化、思想、制度转化为10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各族穆斯林成功化解了伊斯兰教与本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张力,融合并创造出一个新的文化整体。在这个过程中,伊斯兰教包容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它自身也被赋予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成为该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1300多年的本土化、民族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穆斯林成功协调伊斯兰文化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伊斯兰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一神与多神、宗教本位与伦理本位、两世并重与关注现世等诸多差异,尤其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包括饮食、婚姻、丧葬等)与中国传统有很大差异。

但是,在中央政府的引导下,中国穆斯林强调伊斯兰基本信仰的同时,主动适应中国社会,尊重中国主流文化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从教义思想、组织制度、宗教教育、政治法律等多个层面,对伊斯兰教进行新的解读和诠释,使伊斯兰教的礼仪、制度适应中国社会,使伊斯兰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政治层面

在政治层面,中国穆斯林创造性地诠释《古兰经》和“圣训”,认同中国主流价值观,把对真主的崇拜与对国家的忠诚联系起来,倡导敬主、尊君、孝亲的一致性,坚持爱国爱教,理顺了宗教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的关系。

教义思想层面

在教义思想层面,建立了中国伊斯兰教的教义学体系。把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合为一体,“真一”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根,又是穆斯林大众虔信的最高存在。穆斯林学者用中国哲学的无极、太极、阴阳、理气、性命、五行、体用等范畴,阐发伊斯兰教宇宙观。用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德,解释伊斯兰教的念、礼、斋、课、朝五功修。

强调穆斯林在实践伊斯兰教的同时,坚持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外则尽人之五伦,内则修己之五功”,穆斯林礼拜、斋戒,履行个人的宗教功修。孝敬双亲、赡养家人、善待他人,是社会义务。伊斯兰教和中国传统教导修身、明心、尽性,提高个人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教人存养省察、格致诚正、成己成物、修齐治平,伊斯兰教讲宗教(丁尼)由信仰(伊玛尼)、功修(伊巴达特)和善行(伊哈桑)共同组成,教人行善,“劝善戒恶,导人于至善”。

组织制度层面

在组织制度层面,中国穆斯林不把伊斯兰世界的“乌玛”观念当作政治追求,自觉接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管理。在宗教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通过历史上形成的教坊(者麻提)、宗族或家族社区(一些地方建有家族清真寺和家族墓地,各地穆斯林在开斋节后上坟)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方式来传承伊斯兰教。

文化教育领域

在文化教育领域,中国穆斯林自唐、宋时期,就积极主动地学习汉语言、汉文化,接受儒家教育,参加科举考试,参与文化活动。与此同时,中国穆斯林通过家庭教育、清真寺的经堂教育或经文学校(新疆地区)和伊斯兰教经学院(1955年以来陆续建立),传承伊斯兰教的文化知识,培养宗教接班人。当代,中国穆斯林普遍接受国民教育,宗教教育职能逐渐缩小。

公共法律层面

在公共法律层面,中国穆斯林主动规避伊斯兰教法与公共律法的相悖之处,强调伊斯兰教的礼法特征和教化功能,成功地解决了公法与私法、国家法律与伊斯兰教法之间的张力。中国穆斯林在私人生活领域和宗教生活领域,部分地保留伊斯兰教法;在公共生活领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当国法与教法矛盾时,坚持国法高于教法,从而使得好国民与好穆民(穆斯林)的身份协调、统一。

中国穆斯林积极参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通过对主流社会及其文化的调适,以伊斯兰教为内核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三亚回族穆斯林妇女。周婧 摄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中国化的伊斯兰教已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的主流

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中国化的伊斯兰教早已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主流,对广大穆斯林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应当发扬中国伊斯兰教的光荣传统,引导新思潮、新教派走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加强法治教育,提高防范意识,自觉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或教派问题,破坏我国民族宗教关系的渗透活动。

“一带一路”的建设,内靠穆斯林在内的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外靠沿线各国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参与。“一带一路”涉及众多伊斯兰国家,有潜在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理顺国际与国内、中央与地方、政治与经济、教外与教内的关系,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做好伊斯兰教工作,对国家政治经济战略意义重大。民族团结、宗教和谐、边疆稳定和社会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需要法律的保障,需要一支得力的干部队伍,需要发挥爱国爱教民族宗教人士和广大穆斯林的积极作用。

坚持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发展方向

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迁,伊斯兰教面临内部和外部的诸多挑战。一方面,伊斯兰教内部不断分化,教派、民族、国家以及地区之间的利益之争,使得整个伊斯兰世界四分五裂。西亚、北非的一些伊斯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遭受挫折,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有些国家和地区遭受战乱蹂躏。另一方面,全球化、现代化、世俗化、商业化的冲击,西方的霸权主义与中东的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给西亚、北非广大民众带来了灾难。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倡导正本清源、回归经训,号召穆斯林回到早期的伊斯兰教或正统的伊斯兰教。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强调普世化还是坚持本土化,是回到源头还是坚持中国化的发展方向?求同还是辩异,是彰显个性差异还是强调共同之处?中国穆斯林承载着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中国穆斯林积极投身现代化发展大潮,在消除贫困、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提高妇女地位等方面,给世界穆斯林作出了表率。

今天,中国穆斯林恪守伊斯兰教根本信仰的同时,要继续坚持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发展方向,要把中国伊斯兰教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更好地发挥伊斯兰教的积极作用,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作出贡献

近年,随着一系列国际事件的发生,世界利益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阿富汗、伊拉克遭受战争重创,西亚、北非的动荡波及中东多国,叙利亚战火波及周边多国。美国等西方大国设法谋求其在中东的势力范围最大化,中国与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应当更好地发挥伊斯兰教的积极作用,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作出贡献。

伊斯兰教界应继承伊斯兰传统经注学、圣训学、教法学和教义学的优秀成果,博采世界文明之精华,以当代思想阐释传统遗产,与时俱进地解释《古兰经》和“圣训”,为当代伊斯兰教注入人文精神和现代理念,使传统信仰焕发活力和生机,为穆斯林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以充满现代气息的伊斯兰教引领当代穆斯林。

弘扬伊斯兰教的和平宽容精神,维护民族团结。伊斯兰教倡导和平,《古兰经》强调,“对于宗教,绝无强迫”。“圣训”要求穆斯林善待异教徒,允许非穆斯林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信仰和礼拜方式。近代中国著名的大阿訇马德新(1794-1874年)和马良骏(1867-1957年)坚持务实的民族观、理性的宗教观、宽容的文化观,引导民众化解民族矛盾与社会冲突,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和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民族之间存在隔膜、误解、成见和矛盾,宗教界人士当以远见卓识,以伊斯兰教的和平宽容精神,引导穆斯林大众维护民族团结,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发扬伊斯兰教鼓励求知、重视教育的传统,引导各族穆斯林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劳动技能,提高教育水平,提升竞争实力。伊斯兰的先知指出:对知识和科学的探索,是每个穆斯林(男人和女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历史上,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人互相学习、共同求知,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伊斯兰教对科学技术持开放态度,承认客观真理的存在,教人观察思考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古兰经》中有750节经文规劝穆斯林研究自然,用理智探索真理。

巴基斯坦籍物理学家阿卜杜·萨拉姆(Abudus Salam)获诺贝尔奖后曾说:“作为一个科学家,《古兰经》对我来说,强调的是对自然规律的反思。《古兰经》以宇宙论、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的例子启示人们。”上世纪80年代,宁夏、甘肃一些穆斯林聚居区不重视教育,贫困问题突出。阿訇在清真寺宣讲卧尔兹,鼓励穆斯林送子弟尤其是女童到学校学习。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地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大大提升。

引导穆斯林走现代化发展道路,在谋求个人和家庭福祉的同时,为社会和国家奉献才智。伊斯兰教鼓励穆斯林谋求两世幸福。追求道德的、精神的和物质层面的发展是穆斯林的责任。伊斯兰教鼓励穆斯林开展多种经济活动,谋求合法利益。伊斯兰教用诚实经商、合法买卖、公平交易、信守契约、不吃重利、反对投机、禁止垄断、禁止弄虚作假等,规范穆斯林的经济活动。

中国穆斯林一向有经商的传统,在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外经贸往来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唐宋时期,穆斯林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把北非、西亚、南亚和欧洲的香料、药材、良马等物品运往中国,再把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运往西亚和欧洲,活跃了中外经贸往来,也为唐宋政府带来了丰厚的国库收入。

元明以来,中国穆斯林建立了制瓷业、制药业、制香业、珠宝业、清真餐饮业等颇具伊斯兰特色的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穆斯林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繁荣市场,拓展经贸关系,促进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期待全国各族穆斯林积极投身现代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作出贡献。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