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中心 > 各地动态 >

《白河逝水》:一部回族穆斯林的“民族志”

【字体大小】 [] [] []2017-07-27 11:22 作者:米寿江

 南京回族作家穆达创作的长篇小说《白河逝水》,近期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继《穆斯林的葬礼》(霍达著)之后,又一部反映穆斯林历史和生活的长篇著作。

《白河逝水》以清末民初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为背景,以白河镇两代人错综交织的恩怨情仇为主要线索,侧重通过韩伯之和二秃父子不同的人生遭遇,描述底层民众在复杂动荡的社会变迁中的生存状态,重点揭示和反思十年浩劫的灾难。小说的“白河镇”是一个回族聚居的群落。作品反映了波斯人毋把勒沙后代——达姓回回等“少数的”穆斯林,在一个“多数的”、“他者的”汉族地区独立而有尊严地生长过程,刻画了回汉两个民族的儿女在动荡年代的因缘际会和情感悲剧,讲述了一位屡受侮辱与损害又害了别人的穆斯林回归“伊玛尼”、寻求灵魂自我救赎的经历。

 

与《穆斯林的葬礼》不同的是,霍达讲述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的命运沉浮;而《白河逝水》描述的是一群和汉族人民杂居的穆斯林的生存状态,而且是置于风云激荡的时代环境。在作者笔下,无论是深怀启蒙理想,矢志教育救国,为办报办学奔走呼号的达逸夫,还是美丽孝顺、忍辱负重又一生不幸的达玉兰;无论是险遭旗人灭族、曾领头抗税而归真前却丢下以善报恶“口唤”的哈无清,还是身居公职而恪守信仰、不与时势妥协的白友成……他们身上都流淌着穆斯林的血液,却又与汉族人民一道,在与落后和邪恶斗争过程中,耕耘共同的家园,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共同努力。特别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二秃,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渔民,一个在社会动荡中屡历坎坷的小人物,在被电闪雷鸣的政治风暴裹挟后,犯下不伦的罪孽;而当他得知自已的身世,深陷自责的泥沼时,终于找到了丢失的魂灵:

“他多少年没有礼拜了,也不做斋功,不上教门规矩。他早就丢了‘伊玛尼’,忘失了先知穆圣的训言。他想到清真寺去,又不敢去。有时,他洗过澡,洗得干干净净,换身干净衣裳,就一个人站在敬老院门房后边,仰起头,静静遥望着宣礼塔上那金色的星星和月亮;心里默默祈祷着,祈求至仁至慈的真主恕饶自己!只有那一刻,他心里一片宁静。

…………”

穆达出身在南京一个回族聚居的古老小镇,三位舅祖父都是清真寺阿訇。作者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历史、功修、礼仪、文化习俗十分熟悉。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回族穆斯林的宗教和世俗生活。特别是作者深刻理解中国伊斯兰教的中正之道,传播和平、仁慈的思想,反映和歌颂回汉两个民族在文化冲突中不断融合的过程,笔触十分生动。我们相信,小说的面世,将为增进人们对穆斯林宗教文化的了解,增进不同民族群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产生十分有益的作用。

此外,作为长篇之作,《白河逝水》表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化内涵。在写法上,小说融合私人叙事和宏大叙事方式,运用复式结构,在两个不同时空场景中交错展开叙述,情节跌宕跳跃,人物生动鲜活,语言简约传神,具有独特思想和审美价值,且极具可读性。

由于小说是继《穆斯林的葬礼》之后,第一部大篇幅描述回族穆斯林历史和生活的作品,正如文学评论家何平先生指出的:《白河逝水》不仅有着“风俗史”意义的地方特色,又具现代“民族志”意义,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是作者为中国当代文学长卷写下的特殊一页。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