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热点 > 聚焦 >

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字体大小】 [] [] []2017-11-13 13:57 文章来源:新华网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识”,没有“民族认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促进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指明了方向。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共建中华民族

什么是中华民族? 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认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费孝通先生在1988年的“泰纳讲演”会上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族人民相互依存而交流融合地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特别是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中华各族人民在共同开发和建设中国统一国家的历程中,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加深相互依存关系,从而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感。尤其是在近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面对帝国主义对于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生死威胁,民族认同感得到空前的加强和升华。今天,中华民族指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和未识别民族成分的拥有中国国籍的全体中国公民。习近平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1847年马克思在纪念波兰起义17周年国际大会上说:“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民族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数千年来,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注重维护多民族的大一统,并把它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早在秦汉时期,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民族就已经共同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2000多年来,尽管有分裂、有纷争,但是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习近平说:“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强调‘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都是大一统的组成部分。”

 

2014年9月28日至29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二、共享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包含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为什么能够紧紧联系在一起、荣辱与共?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拥有中华文化这样一个超越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共有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指出,“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要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中华文化认同通往中华民族认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共同体保持自身活力的精神源泉,也是影响其他共同体成员接受认可本共同体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就失去了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蕴。共同体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凝聚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意识。中国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的文化接触、交流与碰撞,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只有汉族认同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少数民族认同汉族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并相互尊重、相互接纳,才能形成情感共识,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